(资料图)
接着陈文龙集中精力打击贪官猾吏和整顿吏治。
漳州一州四县(那时县大,实际比现在漳州区域还大,包括现在龙岩市一部分),有的官吏行奸残民,贪污贿赂。陈文龙帮助黄佺制定《州县官牒》,规定各县知县、县丞、县尉、主簿等必须赴长官厅,逐日聚厅议事。为防止猾吏的不法行奸,朋比营私,对州衙、各县官吏互调,让对换官吏,严守条法,不许骚扰百姓,利欲熏心,寡廉鲜耻……做个朝廷放心,百姓拥护的好官吏。
陈文龙来漳州一晃半个月了,动乱平息后,经过一番整顿治理,初见成效。他将离开漳州返回行都福州。
陈文龙离开漳州前,还要办两件事,一是视察一下漳州城,检查城市防务;二是到冈州恢复的州学讲一次学。
陈文龙,虽然是闽人,来漳州的次数不多。漳州是闽地的西大门,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
漳州自唐垂拱二年(686年)建州,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。漳州地处九龙江北岸,“枕三台,襟两河”。因为,“大江南旋而东注,诸峰北环而西顾,山川形胜极佳”。唐、闽国、南唐,陈洪进节度,北宋、南宋等历朝历代,均在漳州大兴土木。
唐贞元二年(786年),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徒至龙溪县登高山(芝山)下桂林村现址。宋咸平二年(999年),漳州挖壕沟环抱子城。祥符六年(1013年),又对城进行改造扩建,加设西濠,于西南隅凿水门,接潮汐,通舟楫,竖木栅,围长15里。嘉定四年(1211年),开始用石块、青砖砌东门墙,建城门楼,高17级台阶,长500丈。绍定三年(1230年),再砌西、南、北三面城墙,石阶20级,高约一丈七,总长15里,并筑谯楼、哨所,共设七个城门。
在黄佺知州和守将,龙溪知县和哨所营统的陪同下,陈文龙从东城门上去,视察15里长的城墙、城门的守卫情况。因城墙只新扩建40多年,基本没有出现风蚀坏损。
但是,这次平民乱动,有的城墙,特别是南城门受到破坏,陈文龙看后很痛心,说:“城墙没有毁于外侵,且破于内乱,为官者诲也。”令知州黄佺马上进行修缮。
陈文龙,发现守卫城墙、城门士兵只有两个营,令守将再增加两个营的兵力,日夜守卫,漳州城墙要成为铜墙铁壁。